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指出:“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”。先进文化,并不只是新的文化,也包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。创新是重要的,丢弃传统则是危险的。我们应该切实努力,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
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然而,很多人却常常把母语给丢了、弄混了。
据报道,目前大学生50%的精力都花在外语学习上,而几乎不在母语学习上花时间。我的培养计划中,有英语课4门、16学分,还有四六级考试;语文课则是先考试、及格了就不用上课了,据说试卷还是不批改的、放桌上电风扇吹下来的几张就算是不及格的。听说,很多大学生不认真上专业课,上课就在背单词、准备四六级考试。
对于母语,则是完全不重视。很多同学写出的文章不是语句不通、就是含有错别字,我在做网站编辑工作时,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对稿件进行修改,对此类问题深有体会。就连学生编辑的报纸上,都常常会含有错别字。上个星期铁生馆门口的《中行交大校友认同卡》大展板都看到了吧,上面居然把“申领”写成了“审领”(此外还把网址印错了);肯定有人会怪罪电脑输入法,但是根本原因还是语文水平差。
在母语不受重视的同时,中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正在受到冲击。
在网络时代,由于拼音输入法的普遍使用,错别字往往取代了规范的语言文字,例如“这样子”在网上就会被写成“酱紫”,而像我这样老老实实使用规范文字的人,反而被嘲笑为“老土”了。我认为,即使是网络时代,仍然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,从而保证内容能被更多的人理解。
中国人也过分的迎合外国人的习惯。我们知道,在国际贸易中,购买者可以使用任何语言,而销售者则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。然而,有的中国人学习了英语,而不会英语的中国人,却常常在中文表达中引入英语的习惯。比如,你明明叫张三,到了外国人面前,就偏偏要自我介绍叫“三·张”;而懂中文的外国人不但不认为你“体谅”他们,反而觉得你自作聪明。如果你讲汉语,就请使用纯正、规范的汉语;如果你要讲英语,当然也可以。
为了保证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、维护其纯洁性,我建议:
- 高校应当针对本科一年级恢复开设必修的大学语文课程,18学时即可,讲授语文基础知识、规范的写作方法等。
- 媒体上避免出现错别字,万一出现应及时勘误而不是不了了之,这有助于让公众养成只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习惯。
- 用人单位在查看四六级成绩单的同时,考察应聘者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。
- 从我做起,不要在论坛、博客发表含有错别字、句子不通顺的文章,并鼓励其他网友参与此计划。
希望大家能更加重视我们的母语!